这块招牌,它到底碍着谁了?
河北三河,一座紧挨着北京的冀北小城,最近因为一块小小的招牌,火了。不是因为招牌有多气派,而是因为不让用某些颜色做底色——红蓝黑,不让用!这规定一出,舆论哗然,大伙儿都懵了:这颜色招谁惹谁了?
说起来,这事儿还得从2024年底说起。当时,三河市出台了一份《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》,里面规定了广告牌匾的颜色,其中就包括禁用红蓝黑三种底色。文件一出,城管部门就开始行动,要求商家整改,把不符合规定的招牌都换掉。这下,商家们可不干了。红蓝黑,这可是广告设计里常用的颜色,不让用,这生意还怎么做?更让人想不通的是,这规定出台得悄无声息,也没个解释说明,大伙儿都觉得是“拍脑袋”的决策,太随意了。
消息传到网上,网友们也炸开了锅。有人调侃,这是要打造“五彩斑斓的黑”吗?也有人质疑,这规定到底有什么依据?难道领导的个人喜好就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?一时间,各种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,三河市政府却迟迟没有回应,仿佛陷入了“战略性沉默”。
颜色背后的“玄机”:是谁的审美?
直到1月15日,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的通报才揭开了谜底。原来,这“禁色令”的背后,竟然是一位领导的个人审美在作祟。这位领导觉得红蓝黑三种颜色“燥、俗”,于是大手一挥,就有了这条奇葩规定。好家伙,一己之好,却让全市商家跟着买单,这权力用得,真是让人叹为观止。
通报里,三河市委书记被免职了,也算是给公众一个交代。但这仅仅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要追根溯源,找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。一个市委书记,就能如此随意地决定全市的招牌颜色,这反映出的是权力监督机制的缺失。如果权力没有约束,今天可以禁颜色,明天就可以禁字体,后天又会禁什么呢?长此以往,谁还敢投资兴业?
其实,类似的“奇葩”规定,在其他地方也屡见不鲜。比如,有的地方规定所有招牌必须统一字体、统一大小,有的地方规定所有店铺必须统一装修风格……这些规定,出发点可能是好的,想要美化市容市貌,但实际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。城市的美,不在于千篇一律,而在于多元共生。过度的行政干预,只会扼杀城市的活力,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利益。
城市管理,管的是什么?
三河的“招牌风波”,给我们提了个醒:城市管理,不能只盯着表面功夫,更要关注民生福祉。城市是大家的城市,管理城市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,而不是为了满足个别领导的个人喜好。
城市管理者应该多听听群众的声音,多了解市场的需求,不要闭门造车,更不要把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城市更有活力,更有温度,更宜居宜业。
权力,是用来服务人民的,而不是用来“玩艺术”的。
这块小小的招牌,映照出的,是城市管理的大问题。